昨天,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毕业汇报演出。 本报记者 张驰 实习生 肖启玉 摄
本报讯 (记者 诸葛漪)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毕业公演、多媒体杂技报告剧《阳光·梦》,昨晚在兰心大戏院举行。45名毕业生展示7年苦学所得,获得满场掌声与叫好声。
2010年,上海市马戏学校受新疆文化厅和新疆杂技团委托,培训杂技演员45名,学制7年。今年,这些学生毕业后,将进入新疆杂技团。上海市杂技家协会主席、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俞亦纲对学生们刚入校时的情景记忆犹新,“孩子们都没有杂技基础,我们从一张白纸开始铺垫,慢慢教。”
根据新疆学生能歌善舞、不怯场的特点,马戏学校在基本功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,一方面按教学计划开设节目进行训练,另一方面引导和启发有个性、有特点的学生自己选择节目,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。新疆班大中小型节目数量达到20多个,有三分之二节目具备公开演出实力,三分之一节目在国内同领域处于领先水平。
今年2月,在第六届摩纳哥蒙特卡洛“新一代”国际青少年马戏节比赛中,由上海市马戏学校、新疆杂技团制作,4位来自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的维吾尔族学生挑大梁的《担当》(抖杠),从德国、法国、智利、瑞士等十多个国家的二十余节目中脱颖而出,荣获比赛唯一金奖。
据介绍,抖杠并非中国传统杂技节目,它起源于俄罗斯,历来是俄罗斯强项节目,技巧要求高、难度大。新疆班学生凭借这一节目摘得金奖,颇为不易,除了引进消化专业技巧,他们还加入本民族能歌善舞特色,融会贯通。谢幕时,摩纳哥皇室成员、评委和2000多名观众全体起立,长时间鼓掌。昨晚,《担当》亮相兰心大戏院,四位新疆班学生表演轻盈飘逸,出色完成“两个双人双翻”“三个1080度转体翻腾”“团身后空翻三周”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。
“长期以来,中国杂技人才培养一直以技巧为主要内容,杂技演员综合艺术能力成为制约节目发展瓶颈。这几年,我们尝试把艺术系列课程列入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,对学生的音乐、舞蹈、表演进行系列授课,新疆班学生表现得特别好。”俞亦纲说,在马戏学校,新疆班学生除了深化他们原本就拿手的歌舞能力,还要学习滑稽戏等表演,学会自如地与观众互动。
为学生们量身定制原创剧目 《阳光·梦》,也是学校专业教学的新模式,“过去,学校培养的学生临近毕业,参与院团实习,是根据演出单位的要求练习节目,但这次学校独导一台戏,对学生技巧、表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。”在《阳光·梦》创排中,学生对整个剧目创排流程以及服装、音乐、妆容设计、LED背景等都有了全新认识,“学生自己想情节、想串联,再由老师有针对性地打磨、提高,帮助他们更快在舞台上发光发热。”
《阳光·梦》反映新疆班学生在上海求学成长经历,显现上海教育文化援疆成果和民族团结的和谐局面。从自行车、抖杠到空中飞人,不少节目根据真实故事改编,比如一个新疆学生一上场就坦言之前手臂在训练时受伤,心灰意冷,后来在老师帮助下,他摸索找到新的表演方式——改练手技,不依靠手臂力量,而是用手指灵活玩耍道具,同样获得满堂彩,随后精彩的手球表演开始。2015年《阳光·梦》在新疆演出,去年11月又在上海大剧院演出,历经不断修改打磨,昨晚新疆班学员在兰心大戏院再次“圆梦”。
作者:诸葛漪